| 学 院:数字经济学院 课程名称:经济法基础 课程性质:专业课 主讲教师:陈向阳 职 称:讲师 | 
一、案例综述
(一)课程简介
《经济法基础》是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。它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、但更偏向于应用的学科:一方面它将一般法学理论深化,另一方面对财务会计活动进行法律性分析。目前,《经济法基础》课程已经成为高校会计类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之一。
《经济法基础》的具体内容包括法律基础,会计法律制度,支付结算法律制度,税法概述及货物和劳务税法律制度,所得税法律制度,财产和行为税法律制度,税收征管法律制度,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共八章。
通过本课程的教学,能使学生掌握一些法律的基础知识;熟悉一些常有的重要会计类法律、法规的基础内容;增强法制观念并初步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观察、分析、处理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(二)结合章节:
第一章法律基础第三节法律主体
(三)学情分析
在全社会公民中,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对建设法治社会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,而高职院校学生的法治意识建设是大学生群体的薄弱环节,这从新闻时常发生的高职院校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例可以得知。
我校学生在知识经验、学习能力、思想状况上比部分公办高职院校院校学生尚有差距。通过具体、生动的案例来接受相关知识对他们来说更有效,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引用案例来讲授。
(四)教学目标
掌握法律主体的分类,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、刑事责任能力,各类法人的具体规定以及非法人组织的内涵。
(五)思政育人目标
思政资源:素材来自于本人亲自跟踪、参与处理的其他高校学生间矛盾引起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例。通过该案例,提高对遵纪守法、文明礼貌、诚信友爱的理解和认识。
育人目标:提高学生的法律认知,培养法治意识和素养。
(六)案例意义
通过案例,加深对该章节“刑事责任”知识点的理解。同时,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时代精神的价值追求、社会公德、个人品德等思政元素,提高学生知法、守法素养。
二、案例解析
(一)思路与理念
首先,寻找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案例,明确案例背景,简述案件事实。
其次,从不同角度运用法律知识解析案例中的法律关系、权利义务,以及从思政角度探讨案例反映的社会现象、价值观念。
在理念方面,强调法治精神与道德教育的融合,指出案例所体现的遵纪守法、公平正义等法律原则,以及法治、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同时,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道德素养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。
(二)设计与实施
在讲到自然人的刑事责任年龄时,提出问题:目前轻伤刑事和解需要多少钱?引起学生的惊讶与讨论。
接着,详细阐述案例背景,包括时间、地点、人物及事件起因、过程、结果。
最后,对事件进行评论(从当事人、家长、教师、学校角度),告知学生如果遇到此类事故应如何处理以避免或减少损失。
案例内容:2023年3月某日晚十点多钟,河南省内一高校宿舍。A同学醉酒后回到宿舍,A与另一名女生通过电话后由于感情问题开始乱打、乱砸东西,并想砸同宿舍B同学的电脑,但B同学阻止并尽力的安抚、照顾A。A举止错乱,突然用拳头猛击B的脸,B将他推开告诉他不要太过分。
这时A看见B放在床头的木剑,伸手要拿,但被阻止。A情绪越来越激动,把B的手机摔在地上、导致报废。B控制住自己的情绪,并没有反击。但A继续攻击、殴打B,B彻底恼怒,忍不住随手拿起木剑向A的头上打了几下,A倒地并流血,B给A包扎,但包扎过程中A抱住B的腿继续攻击、把B挠伤,B只能跑出宿舍躲避。
后来辅导员老师闻讯赶来,A开始殴打辅导员,被送至医院后还试图殴打医生。直到医生报警后才A才停手。
因A头上有伤,后经鉴定为轻伤,根据法律规定,警察立案、并准备移交检察院提起公诉。
经多方调解,B赔偿A人民币15万元,A出具了谅解书,案件未移交检察院。
学校对两名同学的处理:A由于违反相关校规,没有被授予学位证;B同学延期一年答辩。
三、案例反思
(一)效果与评价
该案例是发生在高校学生中的真实案例,本人自始至终跟踪了这个案例,并与当事人及其家长、学校、对方当事人、派出所沟通过不止一次。因此无论从教师角度还是作为法务工作者角度,对该案例的认识、感悟、思考、及教训均为深入。
基于以上原因,本人在课堂上讲述时能够从上述角度进行较为生动的分析,引起学生的兴趣,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成效。
(二)教学反思
在教学中,有大量的案例可以引用。但是教师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却不多,这也是在讲述时能否有更深的感悟的原因。作为教师,可以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,做成案例库,以便于讲课时随时取用。
